病毒性心肌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八个偏方治疗冠心病 [复制链接]

1#
补阳还五汤出自王清任《医林改错》的瘫痿论篇,主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之症。以“元气亏五成,下剩五成,周流一身,必见气亏诸态,若忽然归并于上半身。不能行于下,则病两腿瘫痿”,故当以补益既亏之五分元阳之气为治,遂立名补阳还五汤,是治疗气虚血瘀证的代表方剂。
  补阳还五汤经历代医家的不断发挥扩充,其临床应用范围已日益广泛,治疗疾病主要涉及以下几种:1.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如冠心病心绞痛、病*性心肌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律失常、痴呆、中风后遗症、脑动脉硬化等;2.神经系统疾病。如后遗神经痛、神经炎、神经麻痹、血管神经性头痛、坐骨神经痛等;3.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炎、胃溃疡、结肠炎、肝炎、肝硬化等;4.泌尿系统疾病。如肾结石、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等;5.内分泌系统疾病。如糖尿病等;6.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等;7.外科疾病。如颈椎病、肩周炎、滑膜炎、肌损伤等;8.妇科疾病。如子宫出血、盆腔瘀血综合征、痛经等;9.儿科疾病。如病*性脑炎所致小儿急性偏瘫等;10.男科疾病。如前列腺增生等;11.眼科疾病。如玻璃体出血、视网膜动静脉阻塞、视神经萎缩等;12.耳鼻喉疾病。如突发性耳聋等;13.皮肤科疾病。如皮肤瘙痒、斑秃、结节性红斑、网状青斑等。
  临床上,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以气虚血瘀证为多,或在此基础上兼夹其他证型,气虚血瘀贯穿于胸痹心痛的全过程。本着“治病必求于本”的思想,临床治疗时以“益气活血,化瘀止痛”为大法。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常取得满意疗效。
  如张某某,男,52岁。因心前区疼痛4年,近一月加重于年4月3日初诊。证见心悸、胸闷、气短、背痛、少寐、乏力、活动后尤甚、面色紫暗,舌淡紫,边有瘀斑,苔白腻微*,脉沉弱而涩。析其病机为气虚血瘀、闭阻心脉。治以益气活血、化瘀止痛。处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芪30g,*参15g,赤芍20g,当归10g,川芎15g,枳实15g,茯苓15g,甘草10g。7剂水煎服。
  二诊:服上方后患者自觉心前区疼痛减轻,气短、乏力、胸闷好转,但仍感睡眠不实,又增口干。上方去茯苓,加夜交藤30g,生龙骨30g,7剂。
  三诊:诸症状基本消失,告愈。
  胸痹心痛多见于年迈体虚的中老年人,以“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年六十,气大衰,九窍不利”。或劳倦内伤,损及中州,脾虚转输失职,气血生化乏源,无以养心,或为肾阳虚衰,不能鼓舞五脏之阳,累及于心。上述原因均可导致心气虚衰。气与血互相依存,“一身气血,不能相离,气中有血,血中有气,气血相依,循环不已”。心的主要功能之一为心主血脉,即心气推动血液在脉管中环周不休地运行,把水谷精微输注全身,发挥营养组织器官的作用。因此,全身血脉能否正常运行,全赖心气的推动。心气即心的精气,为“心脏血脉之气也”,是血液运行的动力。血属阴而主静,气属阳而主动,血不能自行,必须靠气的推动。《血证论》曰:“运血者即是气”,“气行乃血流”,一旦气虚帅血无力,则血脉瘀滞,正如《医林改错》所说:“元气即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血瘀不通则痛,故引起胸痹心痛的发生。概之,本病不出虚实两端,或心血瘀阻,闭阻心脉,“不通则痛”,或心气虚衰,心失所养,“不荣则痛”,总属虚实夹杂为患。
  本方以补阳还五汤去地龙、桃仁、红花,加*参、枳实、茯苓而成。方中*芪味甘,微温,补益脾肺心之气,“入肺补气,入表实卫,为补气诸药之最”,《医学衷中参西录》谓*芪:“能补气,兼能升气,善治胸中大气下陷”,大气旺则气滞行,血瘀通,即“大气一转,其结乃散”之谓,故为君药;茯苓甘淡平,燥湿健脾,*参味甘、性平,健运中州,益气血生化之源,*芪与*参相配伍,补气升陷之效益显,使胸中大气得补,贯心脉、司呼吸、行气血之功得以正常发挥,共治心气虚弱,正气不足之本;川芎味辛、性温,温通血脉,活血行气,行血并能和血,行气之中兼以散郁,《本草汇言》谓:“川芎,上行头目,下调经水,中开郁结,血中气药”,无所不至。当归辛甘温,补血和血,赤芍酸苦微寒,养血和血,活血散瘀止痛,且赤芍酸收可防川芎辛散走泄耗血之弊;赤芍与川芎相伍,则行血而不破血,补血而不滞血,上六药配伍,使心气充沛,运血有力;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共奏益气活血之效;枳实苦寒,行气化痰,宽胸利膈,为佐药。枳实与*芪、*参配伍,补气而不滞气,气行则补乃得力,与赤芍、川芎配伍,使气行则血活,以上诸药配伍,使气虚得补,乃行血得力,血行络通,无留滞之患,则疼痛自止;使以甘草,调和诸药,补益中焦脾胃之气,益气血生化之源。

倪海厦版汉唐中医人纪天纪全集37册彩图版

本版本是在年之前的版本基础上对内容及制作工艺都进行了一次较大的改进,品质有了很大提升。

下面做些简单的介绍

一.内容上继续沿袭了以往的错字丢句的修正补齐上版共修正客户反馈错字个,丢句错句47处。另外补充客户设计图示87幅,(再次感谢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刘建国医师的辛勤付出)。

二.制作工艺上首次对书籍覆膜,不仅美观而且耐用。

点击扫码了解详情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2#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冠心病是一种40岁以后较为多见的心脏病。中老年人由于生理功能的逐渐衰退,如果对钙质摄取不足,会导致钙质从骨组织中大量释出,这一方面会造成骨质疏松,另一方面会使骨组织中的胆固醇等物质大量释出并沉淀或附着在血管壁上,加重血管硬化,从而影响人体血液循环。冠状动脉是供应心脏血液的血管,如果在此血管的内膜下有脂肪浸润堆积就会使管腔狭窄,堆积越多狭窄就越严重,如此限制了血管内血液的流量。血液是携带氧气的,如心脏需氧增多或血流减少到一定程度,就会使心肌缺乏氧气,不能正常工作。本病相当于中医学“胸痹”“胸痛”“真心痛”“厥心痛”等范畴。在治疗方面应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疼痛期以通为主,活血化瘀,理气通阳。疼痛缓解后以调整脏腑气血,培补正气为主。

养心定志汤治冠心病

太子参15克,茯神(茯苓)、菖蒲、远志、丹参、麦冬、川芎各10克,桂枝8克,炙甘草5克。

每日1剂,水煎服

救益心气,补心阳,养心阴,定心志。

冠心病。

加减:胸闷憋气,胸阳痹阻较甚者,加栝楼、薤白;心痛剧烈,痛引肩、背,血瘀滞重者,加三七、金铃子;心烦易怒,心慌汗出,心肝失调者,加小麦、大枣;若高血压性心脏病,亦可用此方去龙骨,加决明子、川牛膝、杜仲;肺源性心脏病,可加银杏、天冬、生地、杏仁,去川芎等。

用此方治疗冠心病者例,其中显效例,好转12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为95%

当归玄参治冠心病

当归玄参银花丹参、甘各30克

每日1剂,水服

活血化底解止痛

冠心病,胸痞气短,心痛,脉结代,能治疗肝区刺痛及肾绞痛

加减:冠心病:上方加毛冬青、太阳草,以扩张血管,若兼气虚者,加*芪、生脉散以补益心气;若心血瘀阻甚者,加冠心二号以活血化瘀。

病*性心肌炎:上方加郁金、板蓝根、草河车以清热解*活血。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心律失常:上方配合甘麦大枣汤或百合知母汤,以养心安神和中缓急。

李某,女,65岁。患冠心病10余年,近日卒感胸问,气短、心,脉结代,口腔溃疡,舌质光泽无苔。按此方服药6剂,脉结代好转,由三至一止,变为二十四至五止。继用上方,三诊脉已不结代,心律基本正常。观察1年半,病情无反复。

*参酸枣仁治冠心病

*参、酸枣仁各15~30克,*芪18~30克,麦冬、桑寄生各12-15克,五味子3-6克,益母草30克。

每日1剂,水煎服。1个月为1疗程,用1~3个疗程。

益气安神,补益气血。

冠心病。

用此方治疗24例,结果显效10例,改善12例,总有效率为91.7%。

人参三七治冠心病

人参90克,三七、水蛭丹参各30克石菖蒲、香附各60克,没药、血竭、鸡血藤、茯苓、远志、琥珀各15克。

上药共研细末,空腹服,每次2克,每日3次。病情严重时可适当加大剂量,缩短服药间隔时间。1个月为1疗程。

益气活血,化瘀通滞。

冠心病

本方观察治疗34例,治愈9例,显效17例,有效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1%

*参麦冬田三七治冠心病

*参、丹参、朱茯神、郁金、麦冬各15克,桂枝3克,五味子、炙甘草各9克,砂仁6克,田三七1.5克。

每日1剂,水煎服。6~8周后改为隔日1剂。

益气通阳,养心活血,化瘀通脉。

冠心病。

用此方治疗冠心病患者36例,结果显效13例,改爸1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8.8%

栝楼丹参治冠心病

全括楼、丹参各30克,薤白、檀香、五味子、炒松子仁、甘松各12克,桂枝、砂仁各9克,赤芍、川芎、太子参、麦冬各15克,三七粉(冲)3克,甘草3克

每日1剂,水煎服,1个月为1疗程。可随症加减。

温阳补气,活血通脉。

冠心病

用此方治疗冠心病患者48例,用药1个疗程,结果显效16例,有效2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9.5%。

首乌黑豆穿山甲治冠心病

首乌、黑豆各60克,穿山甲肉克,油、盐各适量。

将穿山甲肉洗净,切碎,放入砂锅内炝汁炒透,加入首乌黑豆,再加清水约3碗。先用旺火,后用文火熬汤,最后加盐、油调味。饮汤吃肉,每日2次。

活血逐瘀,降血脂。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冠心病

用此方治疗患者54例,其中显效者19例,好转者25例,无效者10例,总有效率为81.5%。

墨囊治冠心病

乌贼鱼腹中墨囊适量。

将乌贼鱼腹中墨囊取出烘干研粉。每次1-1.5克,每日2次,用食醋冲服

活血,通络,止痛。治疗冠心病。

39例患者用此方治疗,随访半年,其中疗效显著者17例,有效者1例,无效者8例,总有效率为79.5%

老祖宗们留下的偏方,很多简单且实用!

如果你觉得自己有用得着的时候,那就存起来吧,同时也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们,相信它的真的能帮到大家的!

小提示:上述偏方内容源于互联网和出版刊物。中药类偏方使用前请遵医嘱!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