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电视台科教频道《健康北京》抽动症由90十年代末期至今呈高发增长势
中西医在疑难杂症的治疗体系和思路上还是有着较大的差别的!不仅是当前对新冠这类新型变异病*方面,特别是很多疑难杂症方面,例如目前发病率较高的慢性顽疾:儿童多发性抽动症/抽动秽语综合征。西医对一个病症的命名往往以研究为主,或在远未形成有效的诊疗体系前生成很多不同的病名,而中医则相反,即使在尚未明确的疑难怪病面前或在缺医少药的艰苦条件下,仍以治愈为首要宗旨。抽动-秽语综合征西医病名为妥瑞氏症,其发病原因至今也尚未确定。目前西医治疗均为控制症状,进行病因治疗的尚未报告。神经阻滞剂能较好地阻滞多巴胺受体,从而控制抽搐等症状,其中最常用被公认为较肯定的药物是氟哌叮醇、泰必利。但其相应副作用较明显,如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动作缓慢、肌张力增强、张口困难等,严重者可影响继续治疗。同时服用安坦可减少副作用。吩噻嗪类药物如奋乃静疗效亦可,有人认为症状控制及病情稳定方面不如前两药。抑制多巴胺合成及耗散多巴胺作用的药物四苯嗪(Tetra-benzine),在部分病人亦有较好效果,但副作用亦很明显。
总之,西药作用于神经递质及受体,控制症状较快,因作用无选择性,在控制症状的同时亦有明显控制正常肌群的副作用。部分病人因副作用突出或无法抵消,只好中断治疗。部分病人在摸索到一合适剂量后可使病情渐趋稳定。
相对西医,中医治疗的效果则要明显。至于治疗的安全性,二者不能同日而语。儿童抽动症三岁以下患儿,西医更无药可施,因为硫必利等西药的副作用对年幼儿童成长发育影响较大。
中医体系里抽动症症状在很久以前就有记载。如《小儿药证直诀·肝有风甚》曰: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风,风动而止于头目,目属肝,风入于目,上下左右如风吹,不轻不重,儿不能任,故目连也。”
《幼科证治准绳·慢惊》描述:“水生肝木,木为风化,木克脾土,胃为脾之腑,胃中有风,瘈疭渐生,其瘈疭症状,两肩微耸,两手下垂,时复动摇不已,名曰慢惊。”
《明?保婴摄要》薛己在惊搐目直中记载小儿两目动札,手足发搐,用健脾祛风药治疗而愈。以上文字中“目连”即不停眨眼,两肩微耸,两手下垂,时复动摇与抽动-秽语综合征相像,可见中医对此病有较早的认识。
现在通用的小儿抽动症、多发性抽动症、抽动秽语综合征的病名就是由新中国中医儿科奠基人,北京中医药大学刘弼臣教授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命名并建立诊疗体系的。
但现实中,中医治疗儿童抽动症大多治标不治本,能标本兼治的中医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为什么?刘昌艺教授在讲解调肺学派的抽动症诊疗理论时提到:早在《内经》中即有“诸痉项强,皆属于湿”,《金匮痉湿暍篇》叙述了太阳病致痉。痉病就是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的病变,其发病原因一由风寒湿邪壅阻经络,气血运行不利,筋脉受病拘急而成痉称为“刚痉”,一为津血虚少,不能营养筋脉以致抽挛僵仆,称为“柔痉”。因此本病应属于“痉病”的范畴。但在《内经》中又谈到“诸暴强直,皆属于风”、“风胜则动”以及“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故凡一切抽动、搐搦、痉挛、震颤都为风邪偏盛之象,因此本病应属于“肝风”。至于秽语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曾云:“三阳并而上升,故火炽则痰涌,心窍为之闭塞”,属于一种痰火上扰,心窍被蒙,神志逆乱而发。基于上述我们认为抽动一秽语综合征应归属中医的“痉病”和“肝风”范畴,其病因病理可以概括为“风痰作祟”。风的特点是流动迅速,容易激荡,变化很快,所谓风为阳邪,其性善行而数变。痰是呼吸道分沁的病理性产物,由津液变化而成。风和痰的关系至关密切,往往因风而生痰,亦可因痰而生风,风痰窜动可发搐搦瘛疭,痰阻气道,则喉间痰鸣怪叫,痰蒙迷窍常致神昏谵语,詈骂不避亲疏,狂言乱语不休体。既可因病而生痰,亦可因痰而致病,其机理亦颇复杂,往往风、痰、火、气四者互为因果,所谓风动则火生,火盛则风动,风火相煽则熏灼津液为痰而上壅,痰壅则气逆而窍闭,且可痰盛生惊,惊甚则搐。
北京电视台科教频道《健康北京》
多发性抽动症/抽动会与综合征
刘弼臣、刘昌艺教授根据50多年临床经验,认为本病属“肝风证”范畴,从风痰论治,取得了满意疗效!小儿具有“三有余、四不足”的特点,故而易为外邪、情志、饮食所伤,诱而发病。先生遵古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风盛则动”及“怪病多由痰作祟”之论,同时据本病每发多见鼻堵、咽红等外感症状,或因外感而加重的情况,而归为外风引动内风。先生常言道,该病“本源在肝,病发在肺,风痰上扰,横窜经隧,造成阳亢于上,阴竭于下,阴阳动静平衡失调”。总结本病病因有内外之分,病机有虚实之别。实则多与风痰气火有关,而虚则每兼阴血之变。病涉五脏,治重肺肝。两代京城小儿王集学验之丰,治疗此病在辨证基础上信手拈药,挥洒成方,疗效颇佳,临床数十载治愈中重度患者上千例。
患者家长分享:22年坎坷求医路(给群内患病多年失去信心的成年患者一些建议)因为提及一些人名或机构名称,语音会有断断续续的情况,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