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心肌炎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新生儿快速心律失常
TUhjnbcbe - 2020/10/23 18:12:00
白癜风正规专业治疗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新生儿快速心律失常》

作者:王巍

(医院心电图室)

目录

一、概述

?新生儿心脏传导系统的解剖生理学特点:

?新生儿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新生儿心律失常的原因

?新生儿心律失常的类型和发病特点

二、新生儿快速心律失常

?窦性心动过速

?期前收缩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三、小结

01

一、概述

新生儿心脏传导系统的解剖生理学特点:

新生儿出生时心脏的传导系统尚未发育成熟,生后继续发育并逐步完善其生理功能。在新生儿期以及以后的婴儿期,此传导功能的变化及它的成熟过程,是导致新生儿心律失常发生的解剖生理学基础。

1窦房结:

过渡细胞少,滤过作用差;窦房结动脉小、搏动弱,对窦房结的调节作用差,导致窦房结起搏频率不稳定。随年龄增加,窦房结功能逐渐成熟。

2房室结及房室束:

出生后可发生左侧表面的变性和重吸收,致房室结区不对称传导,引起激动的折返,这是新生儿期易发生早搏及室上速的原因。

3特殊纤维(Ma-balm纤维)

胎儿发育及出生时存在,连接房室结房室束与房间隔顶,出生后逐步退化,特殊纤维的存在导致新生儿及小婴儿多见预激综合征及其引起的室上速。

新生儿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国外报道1%~4.28%,国内报道0.46%,近年来随着心电监护及动态心电图的应用,新生儿心律失常发生率有增加的趋势。

?新生儿期任何心律失常都可以发生:室上性多见。

新生儿心律失常的原因

v发生于宫内——胎儿心律失常

v发生于出生后

1、各种器质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病*性心肌炎、心肌病等。

2、各种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新生儿肺炎、败血症、上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

3、新生儿窒息缺氧是常见原因。

4、围产因素:孕母产前、产程中用药、胎儿脐绕颈、头盆不对称、宫内窘迫等。

5、新生儿心导管检查及心外科手术。

6、健康新生儿传导系统发育不成熟。

新生儿心律失常的类型和发病特点新生儿心律失常的分类:

1、窦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停搏、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窦房结功能不良)。

2、异位搏动及异位心律:过早搏动(房性、交界性、室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及心房颤动。

3、传导异常:窦房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

新生儿心律失常的发病特点:

1、功能性及暂时性心律失常多见

2、预后较年长儿及成年人好

3、心律失常的预后取决于引起心律失常的原发病。

02

二、新生儿快速心律失常

(一)窦性心动过速

v概念:新生儿窦房结发放激动过速,频率超过正常范围上限,称为窦性心动过速

v诊断:

1、新生儿心率上限:

足月儿~次/分

早产儿次/分

超过心率上限,心电图又符合窦性心律特点,即可诊断窦性心动过速。

新生儿窦性心动过速心率可达~次/分。

v心电图诊断:

1、P波按规律发生,为窦性P波,即在I、II、avF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同一导联P波形状相同。

2、P-R间期≥0.08秒(新生儿正常P-R间期最低限)。

3、同一导联P-R间期差<0.12秒。

v临床意义:

新生儿窦性心动过速多为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体内肾上腺素活性增强的结果。

1、常见于健康新生儿于哭闹、活动、喂奶后。

2、新生儿发热、贫血、各种感染、休克、心力衰竭及某些药物,如阿托品、肾上腺素等应用后。

3、某些器质性心脏病,如病*性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等。

v治疗:

窦性心动过速多见于健康儿童,一般不需要治疗。如为某些疾病引起者,应治疗原发病。

(二)期前收缩

是新生儿心律失常中最常见的一种,在健康足月新生儿中发生率为2%~23%,在早产儿中的发生率为21%~31%。

期前收缩中,房性最多见,其次为交界性及室性。

v病因:

健康新生儿发生期前收缩的主要原因是心脏的传导系统发育不成熟,多在一个月内消失。

v异常原因:

1、新生儿窒息、感染性疾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败血症等)、电解质紊乱、药物如洋地*中*;

2、器质性心脏病:如病*性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等。

3、心导管检查和外科手术。

4、宫内异常:如宫内窘迫、宫内感染等。

v心电图诊断:

1、房性期前收缩:

(1)P’波提前,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

(2)P-R间期>0.10秒;

(3)期前出现的P’波后可继以正常QRS波或不继以QRS波(未下传),或继以轻度畸形的QRS波(室内差异性传导);

(4)不完全性代偿间歇。

2、交界性期前收缩:

(1)QRS提前出现,形态与正常相同;

(2)QRS前后无P’波或有逆传P’波,P’-R间期<0.10秒,R-P’间期<0.20秒

(3)完全性代偿间歇。

3、室性期前收缩:

(1)提前出现的QRS波,其前无P’波;

(2)QRS波宽大畸形,时限>0.10秒,T波与主波方向相反;

(3)完全性代偿间歇。

v治疗和预后:

新生儿期前收缩无原发病者,一般预后较好,常在一个月内消失。有原发病者,应治疗原发病。多无症状,一般不需要治疗。

如发作频繁,有发展为心动过速倾向者,应给与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三)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v病因:

(1)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新生儿,系由于心脏传导系统发育不成熟所致,待发育成熟,心动过速即不再发作,大约50~58%合并预激综合征;

(2)可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如病*性心肌炎、合并心房肥大的先天性心脏病,如三尖瓣闭锁、房间隔缺损等;

(3)感染性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腹泻等;

(4)药物中*(如洋地*)、心导管检查及心外科手术。

v临床表现:

发生在宫内者,因其过速的心率常被误诊为宫内窘迫;

出生后发作者,多突然起病,患儿表现呼吸急促、口周发绀、面色苍白、烦躁不安、拒奶、肝大等,心率快而匀齐,一般~次/分。发作时间超过24小时易发生心力衰竭。

v心电图诊断:

三个或三个以上连续而快速的室上性(房性或交界性)期前收缩,R-R间期规则,房性者有P’波,交界性者无P’波或有逆传的P’波,但因心率过速,P’波常不易辨认,故统称为室上性心动过速。

QRS波形态多数正常,也可因室内差异性传导而变形。

发作时心动过速可造成心肌供血不足,致ST段降低,T波低平或倒置。

v治疗和预后:

(1)是新生儿常见的心律失常,是新生儿期的临床急症之一。

(2)半数以上不伴器质性心脏病,因此多数预后较好,但发作时如不及时治疗可发生心力衰竭而危及生命,有人称为“需紧急治疗的良性心律失常”。

(四)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v病因:

(1)多见于严重的器质性心脏病:如病*性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等;

(2)也可见于某些严重全身性疾病的终末期:如药物中*、严重电解质紊乱、心导管检查及心外科手术等。

v临床表现:

病情多较严重,有原发病的临床表现;

可有心源性休克及心力衰竭的表现;

可出现心源性脑缺血、致惊厥、昏迷等;

心室率一般在次/分以下。

v心电图诊断:

(1)三个或三个以上连续的室性期前收缩;

(2)可见房室分离;

(3)心室率~次/分。

v治疗及预后:

(1)新生儿少见,是严重的心律失常;

(2)病因治疗,采用药物治疗;

(3)药物治疗无效,可用直流电转复。

03

三、小结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与窦性心动过速的鉴别: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与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鉴别: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生儿快速心律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