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通过使用1,6-二磷酸果糖治疗前后观察两组临床症状及血清心肌酶谱的变化情况,发现观察组56例患儿在应用1,6-二磷酸果糖治疗后,病情及心肌酶谱恢复正常较对照组50例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是:针对轮状病*感染所致心肌损害,1,6-二磷酸果糖是有效和安全的药物,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为了对感染轮状病*肠炎同时又出现不同程度心肌损害的患者进行更好的有效的治疗,我们应用1,6-二磷酸果糖注射液治疗心肌损害、保护受损心肌,取得满意疗效,为了探讨轮状病*肠炎并心肌损害患者使用1,6-二磷酸果糖注射液治疗的临床疗效。现选取该院年6月—年6月儿科住院的轮状病*肠炎患儿例进行回顾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儿科住院的轮状病*肠炎患儿例,诊断以年制定的《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为参照[1];临床表现:例心肌损害病例中,发热63例;精神萎靡49例,惊厥5例;呕吐83例;脱水97例,其中轻度脱水57例,中度脱水35例,重度脱水5例,无脱水9例;体征:窦性心动过速23例,心音低饨17例,均无先天性心脏病及严重肝肾功能损害等。
1.2实验室检查
入院后立即做心电图检查、血生化、肝肾功能、心肌酶谱、大便培养等检查。心肌损害判定标准:磷酸肌酸激酶(CK)升高(U/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升高(25U/L),乳酸脱氢酶(LDH)升高(U/L),表明存在心肌损害。粪便快速轮状病*检测均呈阳性。将上述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6例,男37例,女19例;年龄6个月~1岁40例,l~2岁16例。对照组50例,男29例,女21例;年龄6个月~1岁31例,1~2岁19例。
1.3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予常规对症及支持治疗,包括静脉补液、口服微生态制剂如双岐三联活菌散剂、肠黏膜保护剂如思密达等。观察组除以上综合治疗外,加用1,6-二磷酸果糖mg/kg/次,静脉滴注,2次/d,用原附灭菌注射用水50mL溶解后,于15~30min内滴完,疗程7~10d,1周后抽血复查上述指标评价疗效。
1.4统计方法
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56例,显效31例,有效2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2.85%;对照组50例,显效17例,有效10例,无效23例,总有效率54.0%。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乳酸脱氢酶(LDH)、磷酸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检测结果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后观察组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
3讨论
我国0~2岁以内的婴幼儿人数约为万人(含新生儿),每年大约有0万婴幼儿患轮状病*感染性肠炎,占婴幼儿人数的1/4,是引起婴幼儿严重腹泻的最主要病原。引起小儿腹泻的轮状病*属于呼肠病*科RV属,是一种双链RNA病*,结构稳定,耐热,耐酸碱,目前已基本查明其基因序列。据血清学反应不同,RV分为A~G7组,A组是婴幼儿腹泻的主要致病原[2]。轮状病*感染对机体的损害较为广泛,可侵犯多个脏器,临床表现各异,预后差异较大,还可产生神经系统症状,甚至引起暴发性心肌炎[3]、瑞氏综合征而导致死亡的现象。有人认为RV早期发生的病*血症是造成肠道外其他器官和系统感染的前提。该文主要讨论轮状病*性肠炎并发心肌损害在临床工作中的诊断及治疗情况。
目前,轮状病*肠炎并心肌损害已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