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心肌炎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家长这两种感染性疾病开学高发,症状类似
TUhjnbcbe - 2022/2/24 21:05:00
DSP广告投放运营招聘微信群 http://www.guikeyun.com/cms/news/437845.html

随着9月新学期的到来,“神兽”们在一个暑假的休生养息后纷纷“回笼”,操碎心的家长们终于可以稍微松口气儿。然而,孩子返校、人流集聚,让“不甘寂寞”的病*、细菌等微生物又有了可乘之机,它们“虎视眈眈”,随时准备“乘虚而入”。

吴女士6岁的女儿茜茜发烧了,嗓子里还有疱疹,吴女士怀疑女儿得了手足口病。9月10日上午,母女俩来到市三院就诊,经仔细检查,茜茜得的不是手足口病,而是疱疹性咽峡炎。

都是嘴里长疱疹,都会发热,这两个病有什么不同呢?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Handfootandmouthdisease,HFMD)也称“手口足综合征”,一年四季都可发生,5~10月是该病高发季。患者涵盖婴幼儿、儿童、青少年、成人各个年龄段,主要为学龄前儿童,5岁以下小儿尤其易感。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有20多种(型),常见的有柯萨奇病*(coxsachievirus)A16型、A6型、A10型和肠道病*71型(EV71)。重症手足口病多由EV71感染引起。

市三院感染一科主任汪美华介绍,呼吸道、消化道和接触传播是手足口病主要的传播途径,其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在发病早期,患者常表现为疲倦、食欲下降、有低热、身体不适、腹痛等前驱症状;发热1~2天后可在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疼痛性粟粒大小般的水疱,手、足、臀部等处出现红色小斑丘疹、疱疹。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混浊液体,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米粒到*豆大小不等,一般不疼不痒。

需要指出的是,手足口病临床表现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手、足、口病损并不一定会全部出现,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也有患者无皮疹或不伴有发热。

绝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一般在1~2周内痊愈,不留后遗症;重症病例一般表现为持续高热不退(>39℃),精神差,呕吐、烦躁、肢体抖动、肌无力、惊厥、颈项强直、站立或坐立不稳,心率、呼吸异常增快、减慢或节律不齐,出冷汗、四肢末梢发凉、面色苍白、口唇青紫、皮肤花纹、血压异常、咳粉红色泡沫样痰或血性液体等。发展为循环衰竭、神经源性肺水肿的患儿死亡率高,及时发现并正确治疗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Herpangina)病原体种类很多,以柯萨奇病*(coxsachievirus)A型和肠道病*71型(EV71)较多见,夏、秋季高发,身体免疫能力低下易患此病,常见于6岁以下学龄前儿童,青少年及成人也可发病,但学龄前儿童感染后临床症状比较明显。

与手足口病一样,疱疹性咽峡炎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接触传播,感染性较强、传播快,呈散发或流行。

疱疹性咽峡炎潜伏期为3~5天,起病急骤,常突然发热并伴有咽痛,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部分患儿可出现高热,严重者可高达40℃以上,甚至引起惊厥。发热可持续2~4天,可伴随咳嗽、流涕、呕吐、腹泻等症状。婴幼儿可因口腔疼痛表现出流涎、拒食、哭闹等。

患儿起病2日内口腔咽峡部粘膜出现直径1~4mm针尖大小散在灰白色疱疹,数目多少不等,疱疹周围红肿,1~3天后破溃形成溃疡。疱疹也可出现在口腔其他部位。

专家指出,同期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的感染病原可能相同,但疱疹性咽峡炎病损部位多在口腔后部(如咽腭弓、软腭、悬雍垂等处),手、足等处并无疱疹,手足口病则以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的散在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也有患者不伴有发热,皮疹症状不典型,或仅表现为疱疹性咽峡炎)。

大多数患儿一般1~2周内自愈,很少有并发症;极少数重症患儿会出现脑炎、无菌性脑膜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肌炎等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

防治指南

患有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峡炎的儿童从潜伏期到完全痊愈都具有传染性,传播途径包括消化道、呼吸道及接触传播,故应注意消*隔离,避免患儿与外界接触。目前,尚无特效抗病*药物或特异性治疗手段,以对症治疗为主,主要是退热解*,减轻疼痛,做好口腔和皮肤清洁护理,多喝水、多休息,适量补充维生素B和C等,同时密切

1
查看完整版本: 家长这两种感染性疾病开学高发,症状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