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弯,米,5分钟……这是惠城区江南街道居民刘日芳每天上班的路。从家到打零工的餐厅,距离不远,这却是刘日芳用了十多年的时间才走出的路程。
如果生活有味道,对刘日芳来说一定是苦的。从年丈夫出现精神异常算起,刘日芳已经日夜操劳了27年。一个柔弱的家庭妇女,用肩膀撑起了这个家,用行动为“孝老爱亲”添上了鲜活的注脚。今年3月,刘日芳被评为年2月“中国好人”。
刘日芳在厨房打扫卫生。
医院“两点一线”
茄子、西红柿、豆腐、罗非鱼……买菜是刘日芳每天生活的开始。在瓜果蔬肉一应俱全的下角市场,能进入她菜篮的都是“老几样”,“我老公牙不好,只能吃点软的、不难嚼的菜。”
准备好一天的食材,刘日芳买了一份肠粉回家,招呼丈夫王永光起床吃早餐。这是两人相识的第28个年头。年,从河源到惠州务工的刘日芳,经人介绍认识了以安装防盗网为生的王永光。半年后,两人结婚,翌年便有了孩子,那是刘日芳最快活的一段日子。
年,王永光突然发病,初始睡眠不好,后来自言自语,无故骂人,打砸物品。到医院检查,被诊断为脑部神经问题,一直服药至今。
多年来,王永光无法继续工作,家庭的经济重担落在了刘日芳瘦弱的双肩上。丈夫发病时乱打乱砸乱骂等失控行为,更是让她身心俱疲。
然而,命运和刘日芳开的玩笑并不止一个。大儿子小涛上小学时曾意外摔到后脑勺,患上癫痫。后又患上病*性脑炎,虽保住了性命,但已错过最佳治疗时间,精神、智力受到较大损伤。小涛的病情时好时坏,刘日芳只能让他留院治疗。
最困难的时候,刘日芳一人照顾公婆、丈夫、儿子三代人,生活医院两点一线。“根本没法脱身,这些年,我放松时去过最远的地方,是几百米外的惠州西湖。”
苦难中寻找一丝生活的甜
随着社交范围日渐缩小,她“连一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在深夜,刘日芳常常独自在房内辗转反侧,丈夫发病在隔壁房间乱骂。一种无助感在她心中油然而生。
无暇工作后,唯一的经济来源断了,一家几口人靠领取低保勉强度日。“实在没钱的时候,只能找村委预支年底的分红,勒紧裤腰带过日子。”聊起过往,刘日芳频频苦笑,手上择菜的速度慢了下来。
“说起来,我的命还是挺苦的。”谈及自己的人生,泪水渐渐模糊了刘日芳的眼眶。可能是因为要强,她抹了把泪,借口“去看看饭好了没有”走进了厨房。
安静的客厅里,只剩下吊扇旋转的呼呼声。刘日芳家的客厅面积不大,看起来有些简陋,但并不脏乱。颜色不一、风格各异的家具有序摆放着,颇具年代感,却依旧整洁。四面颜色深浅不一的白墙,那是刘日芳自己动手重新刷过的。年,邻居装修剩下一点油漆,被她拿了过来。刷墙后,整个客厅亮堂了许多,她的心里也甜甜的。
随着条件一次次好转,家中的墙变白了,贴上了墙纸;房门换上了崭新的棕色木门……在不可控的生活苦难间隙,她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这些微小的变化,就如同黑暗中划亮的火柴,给她忙碌又一成不变的生活带来一丝光亮与希望。
待到长夜尽头总会有光
上午10时许,热腾腾的饭菜上桌。刘日芳夹起一块鱼肉,小心翼翼地剔除鱼骨,这才放入丈夫的碗中。
刘日芳家的吃饭时间比饭点稍早。公婆相继离世,儿子在*府的帮助下留院治疗,她的时间比以前宽裕了一些。随着刘日芳的事迹广为流传,附近一家餐厅特意邀请她做零工,工时灵活,工作顾家两不误。
几乎每天饭点前,刘日芳都准时到达餐厅。帮厨、传菜、洗碗……尽管都是些体力活,刘日芳却乐在其中,且格外用心。这让老板娘刘姐印象格外深刻:“虽然是打零工,但是她工作做得很好,跟同事也相处得很愉快。”
对这份每天工作6小时、月收入元左右的工作,刘日芳很满足。“离家近,还能帮补家用。”她笑着说,“更重要的是,每天能够出去见见人,和同事聊聊天。”
多年来,刘日芳的生活被家人的病情与柴米油盐充分占据,“未来”二字一直是一个空中楼阁般的概念,“不想去想,也不敢去想。”
27年来,她身背整个家庭,在黑暗中摸索前行,将希望如种子般深埋心中。
“人生总归会是开阔的。”刘日芳说。一次次被生活绊倒时,推动她继续前行的是一个简单的信念——待到长夜尽头,总会有光。
如今,小儿子小斌有了工作,生活渐渐走上轨道。餐厅的工作,也为刘日芳舒缓了紧张的神经。“踏踏实实过好每一天,生活还是会变好的。”
时针即将指向“11”,刘日芳叮嘱了丈夫几句,锁好门便出门了。从家出发,5分钟,4个弯,米……惠州西湖渐渐映入眼帘。临近正午的阳光照在湖面上,波光粼粼,刘日芳心中的迷雾也渐渐散开,透出一丝光明。(文图惠州日报记者卢泓宇龚妍)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